此间时令丨夏蝉居高,芙香满面,今日夏夏夏至(内含福利)
全中南最青春、最洋气、最活泼的微信公众号
CENTRAL SOUTH UNIVRSITY
学林 | 知世 | 夜灯 | 风物 | 群聊 |
今日/夏至
●
夏至有雷三伏热,重阳无雨一冬晴
大概几千万年前,第一个将种子埋入土中的华夏祖先从未想过,她将要面对的,是怎样的一位强劲的对手——夏至。
约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边,生活着一群河姆渡人,这时的他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。
农作物的播种使得他们可以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地居住,享受和谐美好的社会带来的无尽乐趣。更重要的是,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,全新的土地使用方式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几率。
但是,想要持续下去却并非易事,因为这意味着人类从生物学方面到文化方面,整个生活都焕然一新。也意味着人类必须睁大双眼,在这个全新的领域,研究并解决每天迎面而来的各种问题。
第一个问题便是难以捉摸的天气。
尧帝制定了中国的第一部历法——夏历,至此,人们才大致的掌握了播种与收获的时机。
然而,即便是这样,在天公难作美的夏至,总是明日晃晃,人心惶惶。毕竟夏至的定义就是不让人好过的。
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——《恪遵宪度抄本》
面对这最长的白昼和最短的黑夜,怎么办呢?总不能学后羿射日把最后一个太阳射下来吧。
于是周朝的先贤们说了个正儿八经的大胡话。
“以夏日至,致地方物魈。”——《周礼.春官》
意思是要向祖先祭祀,让祖先保佑风调雨顺。
不用问,现代人凭经验就可以判断这么做半点作用都没有。祖先要有这般通天本事,干嘛还发明祭祀,直接把这神通传承下来就好了。
《左传•成公十三年》有云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。在现在看来没什么实效的祭祀却排在了防御护国的征战之前,这说明了一个问题——比穷凶极恶的戎狄更可怕的,是由不可测的夏至天气导致的饥荒。因为饥荒之后,无疑是人心摇动,国家岌岌可危。所谓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”,但是一个国家如果从内部瓦解,便会快速如一盘散沙般消亡。
而夏至,是农耕的劫数。
禾苗,在地里,塌拉着脑袋;人,在地上,尽管累死累活,也要看天的脸色。郊游不得,狩猎不得。于是农耕文明的田园浪漫气息传到夏至也就消散无余了,这可以通过《周礼》这本古书中所记载的夏至这天的活动得到印证。那时的夏至,没有现在这样充满着奶油般馥郁的气息,有的只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。
连谚语都弥散着饥饿和忙碌的味道。
“夏至东风摇,麦子水里捞”
“夏至东南风,平地把船撑”
“夏至东风摇,麦子坐水牢”
“初头夏至十头割,十头夏至两头割,两头夏至骑拉着割”
“夏至伏天到,中耕很重要,伏里锄一遍,赛过水浇园”
“夏至风从西边起,瓜菜园中受熬煎”
“夏至落雨十八落,一天要落七八砣”
干旱,洪涝,是农作物的天敌。而在禾苗生长关键阶段的夏至,偏偏就是就是会有着上天的考验,先是干上那么一阵子,然后再来个蝗灾,最后一场大水淹得身量不高的禾苗透心凉,这夏至,简直就是为农耕文明量身打造的噩梦。
于人而言,过不去,便是妻离子散,千里饿殍。过去了,便是风调雨顺,下一回合。
我们人类便在高温桑拿,暴雨天气,江淮梅雨,对流天气的四座大山的压迫下,求生存,谋发展。缓慢而悲痛地蹲坐在每个夏至的田边,积累着经验,传成谚语。
太阳会撕扯着人的脸庞,干涸地里的苗秧,风雨会击打人的腰背,浸没田里的谷穗。
但是即使再破的屋子,都会生出袅袅的炊烟。
哪怕寥寥,也是人间烟火的暖意涌上心头。
夏至的姜茶去除湿气,荔枝酸甜爽口,馄饨寓意成长,就是最简单的夏至饼,也是微甜而怡人的。
现在想来,人是多么柔弱的生物,又是多么可爱的生命。
面对棘手的夏至,以祭祀的形式表现悲鸣也好,以谚语的形式传唱噩梦也罢,或是就地取材,朴素无华的食品,都能找到自己精神的依托,在解决问题时还乐在其中。
这样顽强活着的人类,眼里只有无尽的挑战,又怎么会输。
于是夏至妥协了,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。
久而久之的,华夏祖先衍生出了另一种胸怀,就是要微笑着面对每一个节气,夏至便是诗人们青睐有加的咏吟对象。
汉
《汉乐府》诗云: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,鱼戏莲叶间,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”。
唐
韦应物《夏至避暑北池》云:“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。未及施政教,所忧变炎凉。公门日多暇,是月农稍忙。高居念田里,苦热安可当。亭午息群物,独游爱方塘。门闭阴寂寂,城高树苍苍。绿筠尚含粉,圆荷始散芳。于焉洒烦抱,可以对华觞。”
权德舆《夏至日作》云:“璿枢无停运,四序相错行。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阴生。”
宋
张耒《夏至》诗:“长养功已极,大运忽云迁。人间漫未知,微阴生九原。杀生忽更柄,寒暑将成年。崔巍干云树,安得保芳鲜。几微物所忽,渐进理必然。韪哉观化子,默坐付忘言。”
现代
左河水《夏至》诗曰:“骄阳渐近暑徘徊,一夜生阴夏九来。知了不知耕种苦,坐闲枝上唱开怀。”
《风俗通》中记载,汉朝的应劭“杜宣夏至日赴饮,见酒杯中似有蛇,然不敢不饮。酒后胸腹痛切,多方医治不愈。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,影如蛇,病即愈。”于是,“杯弓蛇影”成为形容疑神疑鬼,自相惊扰的成语。
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,由于降雨范围小,人们称为“夏雨隔田坎”。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,写出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的著名诗句。
然而,夏至从来不仅仅只属于人类。
古代,我们用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同表征将夏分为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;二候蝉始鸣;三候半夏生。”糜与鹿虽属同科,但古人认为,鹿的角朝前生,所以属阳。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,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。而糜因属阴,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;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;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,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。由此可见,在炎热的仲夏,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,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。
期待明日,一场与中南的盛大告别……
祝福大家前程未远,盛夏将至!
此时夏至
恰是离别之时
说再见,不说再见
你在这个夏天送别了什么
亦或将要送别什么
在评论区留言
和大家分享你所知道的
有关古人送别的故事、诗词
加上你对此的感想
我们会选出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十位
各送出精美书籍一本
点赞截止至6月23日中午12:00
看见自己点赞数排在前十的同学
可以联系小农同学
(联系方式17307485041)
领取团子的夏至小心意
本期礼品
《节气的呢喃与喊叫》谈正衡著
《节气的呢喃与喊叫》是继《梅酒香螺嘬嘬菜》、《清粥草头咂咂鱼》之后,作家谈正衡生花妙笔再写江南风情。全书共分四章,二十四部分,以对应二十四节气。书中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更迭以及应时民俗还有美食的描述,串起的是对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。另加入大量有关民俗、民风、民情的传说、掌故、典故,令读者读来生动有趣,又增长了知识。
此间时令丨板块介绍
”二十四节气“
被誉为“中国第五大发明”
是中华传统瑰宝
是古人诗意栖居的创造
更是大自然说给我们听的语言
此间时令
让中华传统文化发声
献给爱生活的你
点击☟查看往期精彩
✦中南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
✦文案丨赵敏 李育
✦编辑丨农金素
✦责编丨李育
✦图片丨网络
✦欢迎关注共青团中南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平台
✦投稿邮箱:csuxiaotuanzi@163.com
✦官方微博:@中南青年志